【三下乡•非遗篇】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守护共有精神家园——我院开展弘扬非遗文化系列活动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3-07-15浏览次数:278

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技艺、传统工艺以及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社会群体代代相传并被视为其文化认同和身份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我院暑期“三下乡”筑梦家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开展了非遗文化参观与宣讲系列活动。

探寻濯水古建,传承中华美德,710日下午,我院志愿者服务团在王科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濯水古镇,了解古镇历史,深入当地的古建筑群进行参观和学习。在路途中,王老师带领志愿者们走入古镇居民家中,了解古镇老街古建筑和土家吊脚楼具体情况,运用专业技术对古建筑监测评估。最后王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前往风雨廊桥,并利用无人机对廊桥进行实地检测,我院志愿者担负起新工科专业青年的使命,凭借专业优势为保护古建筑廊桥贡献青春力量。

探寻古窑遗产魅力,争做文化传承好少年,711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孙华银、辅导员余营、黄欢和王科老师带领志愿者服务团前往阿蓬江边石鸡坨,走进古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海龙的作坊进行参观。据刘海龙介绍,阿蓬江边的石鸡坨土陶源于宋代,至今已传承了千年。它采取独特的龙窑柴烧工艺,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温度、湿度、土质等因素,烧制出来的器皿别具一格,且呈现出“一器一品”的特性。随后,刘海龙带志愿者服务团参观了陶艺师傅们捏塑、拉胚、修胚的过程。

传承非遗文化,共建美丽濯水,713日,在蒲花村委书记钟书记的带领下志愿者服务团进入蒲花社区的桑蚕养殖基地。当志愿者们踏入桑蚕养殖大棚,数千只娇嫩的桑蚕吸引了志愿者们的目光。书记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桑蚕的生命周期、饲养技巧,为志愿者们展示了卵孵化、蜕变和剥蚕茧等关键环节。志愿者们亲眼目睹了桑蚕的成长过程,对桑蚕的美妙生命感到惊叹和敬畏。同日,志愿者服务团来到濯水古镇蒲花社区福利院开展了非遗宣讲活动。让濯水人民了解、认识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过程中,共同守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宣讲活动中,讲师组周蕾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非遗项目的独特之处和意义。她讲解了桑蚕养殖、丝绸织造、传统戏曲表演等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详细解析了其精湛的工艺和传承过程。同时,她还重点强调了非遗项目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赏析古建风采,714日,志愿服务团来到濯水公共文化中心,开展古建筑知识宣讲小课堂活动。活动之初,志愿者秦林缘首先分享了国内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和苏州园林以及国外埃菲尔铁塔、金字塔、泰姬陵等享誉世界的古建筑,然后通俗易懂地为孩子们做了关于古建筑学的介绍,让孩子们了解到古建筑主要的的十种风格。然后,他对濯水古镇的古建筑做了重点介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小朋友对中国建筑学产生兴趣。随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变成了“建筑师”,开始利用志愿者提供的材料制作一座座精美的房屋楼阁。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被古建筑的精巧结构深深吸引,制作时全神贯注,不一会一件件古建筑模型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亲手还原经典建筑,孩子们对于古代建筑之奇与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有了深切的体会。

保护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我院志愿者将在非遗保护中当好探遗韵路上的“答卷人”,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磅礴的青春力量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传承添砖加瓦。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电话:86-023-72790232 邮编:408100
Copy right @2023 tumu.yznu.edu.cn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